《第六十六章不争之争》: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这一章讲“善下”和“不争”的好处。圣人之所以“善下”和“不争”,并不是为了得到它的好处,而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无为。如果刻意为之,就会沦落为虚伪和权谋。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”在中国的哲学里,“王”是一种概念,它指的是天、地、人的统一及相互贯通和彼此契合,也指人与人、人与世界所得到的最和谐的状态。此外,王还反应了古人对治国者的最高要求,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,也就是能够以整个天地人为出发点并能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人。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拥有天德、地德和人德的人。就本章而言,这里的王只是比喻性的,它可以解释为“集大成者”。这句话是本章的开篇,在这里,老子以“江海成为百川之王”的物理现象来引出“善下”的观点。江海之所以能纳白川,是因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,所以百川自然而然的就归属于它了,从而成就了江海的浩瀚,成了百川之王。“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”“言”指的是愿望或意志的表达。“身”指的是行为,它所代表的是目的的实现和利益的获取。在这里,老子以统治者与江海类比,说圣贤之所以能够安抚万民,主要是因为圣人没有私欲,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,对待民众的时候,就像江海对于百川一样谦和卑下,所以他才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拥护。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:春秋晚期,国家制度已经日趋完善,统治者的地位亦也完全巩固。而人民无法享有政治权利,甚至连最基本的人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。
“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这里的“推”意为推举、选举。推和举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经常出现,它体现了后人对于三皇五帝治世的向往,而老子在这里提出“天下乐推之”、比之尧、舜、禹时代的禅让制,更能突出人民的价值。在这里,老子为我们设计了一幅蓝图:统治者虽然高高在上,但百姓却感觉不到压迫;统治者虽然领导民众,但民众却并不感到伤害。老子提倡统治者应保持谦卑,他认为,如果统治者让人民没有感到压迫的感觉,那么他不但可以赢得国民的拥戴,还会获得天下人的推举。能够实现这些,天下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抗衝了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